日本敲響警號:中國掌控全球晶片及電池生產命脈——神秘元素鎵成爭奪關鍵
一種神秘又鮮為人知的元素,正逐漸變成決定人類科技未來高下的關鍵——鎵。中國現時幾乎壟斷全球這種戰略資源的供應,令半導體及電池產業的命運,幾乎操控在中國手中。作為這種珍貴物料最大消費國的日本,已經發出警號。這場無形戰爭,其實才剛剛開始。
中國在關鍵原材料上的壟斷地位
目前,中國在多種重要礦物的全球生產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控制全球59.2%的鍺、接近一半(48%)的銻,以及近乎壟斷性的98.8%鎵產量。隨著世界科技進一步升級,這些材料在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值得留意的是,日本企業其實是這些材料的最大消費者,消耗量遠超美國、歐洲、台灣及南韓同行。
美國挑起緊張局勢的決策
這場緊張局勢的升溫,源於美國的一項重大舉措。去年12月2日,美國政府對中國實施歷來最嚴厲的經濟制裁之一。拜登政府為了拖慢中國半導體技術進步,將140間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禁止美資企業與其往來。這些措施主要針對中國設計及生產光刻設備的企業——這些設備正是生產最先進晶片的核心技術。美國行動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產生了深遠、甚至可能是永久性的影響。
中國反擊迅速。翌日,習近平政府宣布禁止多種關鍵礦物出口美國,包括鎵、鍺和銻。這些材料不僅對半導體生產至關重要,其獨特特性亦令其成為高端軍事應用不可或缺的資源,尤其因為其極高的硬度。
全球原材料爭奪戰加劇
這場原材料爭奪戰,賭注極高。專注供應鏈問題的顧問公司Project Blue聯合創辦人Jack Bedder指出:「中國這些新措施,令本已緊張的全球供應鏈局勢進一步升級。對西方國家而言,獲取某些原材料本來已經困難,如今只會更加複雜。」
中國全球礦業協會主席Peter Arkell則認為,中國以針對性措施回應美國制裁,實屬自然。他說:「這場經濟對抗,其實是一場沒有贏家的貿易戰。」
日本產業界同樣感到憂慮。日本半導體行業專家警告,中國最新出口禁令,對全球供應鏈尤其是半導體及電池生產,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
日本面臨逐步惡化的危機
中國行動的影響已經浮現。據《金融時報》報道,日本決策層憂慮這些限制措施,將對鎵、鍺等關鍵材料的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甚至永久性破壞。
對日本而言,形勢尤其危急,因為日本企業是這些材料的全球最大消費者。如果中國進一步收緊資源控制,勢必嚴重干擾國際產業鏈。例如,在日本組裝的Tesla電動車所用電機、Broadcom生產的鎵砷激光器、蘋果iPhone內的高端晶片,全都有機會因這些貿易限制而受影響。
地緣政治意義重大
這場危機正好提醒大家一個現實:任何工業化國家,都不可能置身於中美這場經濟與貿易戰之外。在這場多層次的博弈中,各大國都必須面對經濟、技術及地緣政治的震盪。
隨著鎵爭奪戰升溫,全球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都可能進入一個新時代:掌控原材料的能力,將與技術創新一樣重要。
編輯點評:中美角力下的「新石油」——香港與亞洲產業鏈的啟示
這篇報道揭示了一場正悄然展開的新型地緣政治博弈:原材料,尤其是像鎵這類「看不見」的關鍵元素,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的命脈。過去我們說石油是經濟的血液,今日的半導體材料、稀有金屬,其實就是「新石油」。中國在這些資源的壟斷地位,不單單是貿易議價籌碼,更是對全球科技自主權的直接挑戰。
日本作為最大消費國,處境尷尬:一方面要維持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另一方面又被美國「拉隊」制衡中國。這種兩難局面,正好映射香港和亞洲地區的困局——我們的高端製造、創科產業,不論是AI、電動車還是智能裝置,都離不開這些上游材料。如果「卡脖子」情況惡化,香港的科技夢想、甚至金融地位都會受到波及。
值得深思的是,這場「材料冷戰」不僅是中美之間的問題,而是全球產業鏈分工的結構性危機。歐美日韓在高端技術上佔優,但上游資源卻被中國掌控,這種「你有技術我有資源」的微妙平衡,令任何單邊制裁都可能帶來連鎖反應。對香港來說,這正是重新審視自身定位的時機:我們能否在原材料供應、技術創新和國際協作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未來,原材料的戰略價值只會越來越高。各國必須思考如何多元化供應、加強回收再造、甚至投資替代技術。否則,無論是國際巨企還是地區中小企,都可能成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