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洪新時代:氣候基礎設施投資者的掘金機會
作者:Eli Grant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04:25(美國東部時間)
極端天氣正在重塑中國的投資格局。2024年的 catastrophic floods 導致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損失超過 380 億美元,政府隨即推出了一項高達 5.6 萬億美元的氣候適應措施,計劃在 2030 年前實施。這筆財政力量的釋放,加上廣泛的賠償改革和洪水轉移區的擴大,正在為從建築到人工智能驅動的災難技術等行業創造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洪水肆虐的中國
中國與洪水的鬥爭已不再是紙上談兵。2025 年 6 月,單是季風降雨就引發了四川的山體滑坡,村莊被淹沒,鐵路線受損。政府的回應是推出 14 億美元的災後刺激計劃、強制實施城市項目的生態安全措施,以及在洪水區實施 70% 的聯邦補償成本補貼。這些政策正在重寫投資者的遊戲規則。
建設:韌性的基石
最直接受益的是正在建設氣候防禦基礎設施的公司。以中國建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SCEC)為例,該公司正在通過“海綿城市 2.0”計劃,用防洪混凝土和可滲透路面改造城市。該公司股票今年以來已上漲 28%,因為各省政府已分配 1380 億美元的特別債券用於此類項目。
材料創新同樣至關重要。Holcim(與中國浙江材料合作)正在向長江沿線項目供應碳中和混凝土,而湖北桑達化學的防水聚合物在城市排水系統中已成為標準。隨著中國國家水網絡計劃——一項 7700 億美元的藍圖——在未來十年內實施,這些公司有望獲利。
技術:洪水牆背後的智慧
真正的金礦在於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阿里巴巴雲的智慧城市平台利用機器學習預測洪水,目前其收入增長率達 45%。與湖南政府合作,部署洪水區的無人機測繪系統,進一步鞏固了其戰略優勢。
由中央政府撥款支持的地理空間技術公司 Geoway Software 也是明星企業。其地理信息系統工具跟踪四川山區的山體滑坡風險,將恢復成本降低 20%。投資者應關注其與省級當局簽訂合同的估值。
保險:評估不可避免的風險
保險行業雖被討論甚少,但卻至關重要。隨著 98 個指定的洪水轉移區正在遷移社區,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PICC)正在擴大洪水保險政策。隨著政府強制規定房地產開發商必須購買災難保險,其承保利潤率有望大幅增長。
風險——及其可控性
批評者指出兩個風險:地方政府財政過度槓桿化延遲項目,以及洪水轉移區之間的地區衝突。但中央政府 70% 的成本分擔及其 1000 億美元的氣候韌性基金可以緩解這些風險。更大的風險是錯失這一趨勢。
投資要點
1. 買入建設者:CSCEC、浙江材料和湖北桑達主導物理基礎設施建設。
2. 押注智慧:阿里巴巴雲和 Geoway 對風險評估和智慧系統至關重要。
3. 保險對沖:PICC 和中國人壽有望從強制洪水保險中獲利。
數據顯示,中國氣候適應性支出將在 2030 年前每年增長 12%。投資那些解決中國洪水危機的公司,不僅能生存,還能在極端天氣時代蓬勃發展。
作為編輯,我認為這篇文章為投資者提供了寶貴的見解,闡述了中國氣候基礎設施投資的機遇和風險。文章對中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對相關行業的投資機會進行了展望。同時,文章也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然而,我也注意到文章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文章主要關注中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但未深入探討相關行業的具體情況和市場趨勢。其次,文章對投資風險的評估和對策建議可能不夠全面,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為投資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但也需要投資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