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車展:逾70個中外汽車品牌攜百款新車參展,電動車及混能市場競爭激烈
本週上海車展將有超過70個中國及國際汽車品牌參展,展示逾100款新車或改款車型,進一步加劇全球最大電動車(EV)及混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
中國熱銷品牌如比亞迪(BYD)和吉利預計將成為焦點,車展於4月23日至5月2日舉行;同時,外資車企如大眾(Volkswagen)、日產(Nissan)、豐田(Toyota)及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凱迪拉克品牌亦將爭奪市場關注。
由於中國持續多年的價格戰,下一代自動駕駛技術成為車企爭奪銷量和利潤的新戰場。
然而,隨着今年3月小米SU7發生致命車禍,導致3人死亡,政府隨即收緊對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宣傳的監管,禁止車企使用「智能」或「自動駕駛」等詞彙誇大宣傳,令原本計劃在上海車展大力推廣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策略受到影響。
事發當時,小米SU7撞上水泥柱起火,事故發生時司機嘗試接管輔助駕駛系統控制,卻釀成悲劇。
SU7在去年北京車展前夕推出,迅速引起轟動,銷量自去年12月起每月超越特斯拉Model 3,累計銷量超過21.5萬輛。
此次政府加強監管促使比亞迪、極氪等中國車企急忙調整市場宣傳策略,減少對自動駕駛能力的過度誇耀,轉而強調駕駛者的謹慎操作。
駕駛輔助系統已成為車企在中國擁擠的電動車市場中突圍的關鍵利器。
比亞迪作為中國最大電動及混能車製造商,2月宣布將旗下「神眼」駕駛輔助系統標配於所有車型,包括售價約1萬美元的入門款,進一步激化市場競爭。
汽車行業研究機構Jato Dynamics分析師余博指出,比亞迪正以規模優勢降低成本,施壓競爭對手,與其在電動車市場上的策略如出一轍。
她表示:「很多車企批評比亞迪的價格戰,比亞迪在神眼系統上亦採取類似策略,令對手難以招架。」
中國監管機構2月還禁止車企未經批准,通過OTA(空中下載)方式更新駕駛輔助軟件。
此舉迫使特斯拉停止在中國限時免費試用的「完全自動駕駛」(FSD)軟件,並將其名稱更改為「智能輔助駕駛」,以符合監管要求。
科技巨頭華為亦在本週發起宣傳活動,提醒用戶駕駛輔助系統仍需謹慎使用。
在華為與奇瑞合資品牌Luxeed的線上直播活動中,中美知名女星劉亦菲強調:「技術雖然帶來良好輔助,但我們同時要注意駕駛安全。」
在上海車展上,吉利旗下極氪品牌將推出首款配備3級駕駛輔助技術的車型,該技術允許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上實現免手駕駛,但仍需駕駛者保持警覺。
不過,極氪表示其記者會將轉而聚焦混能車型及電池技術。
中國監管部門同時加強電動車電池標準,旨在降低火災及爆炸風險。
直指特斯拉:中國新能源車市持續高速增長,特斯拉面臨強大挑戰
儘管面臨監管挑戰,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包括純電及混能車)銷售持續創歷史新高。
電動及混能車現已佔中國新車銷售逾半,遠超美國、歐洲及全球大多數市場,提前實現北京原訂2030年的目標。
本次上海車展將推出約十二款定位直接競爭特斯拉Model Y的電動跨界SUV,或進一步加劇特斯拉在中國及全球的壓力。特斯拉未回應置評請求。
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從2020年15%的高峰降至今年第一季的9%,去年全球銷量亦首次出現下滑。
這一趨勢在美歐市場更為明顯,部分原因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因其政治立場引起公眾強烈反感。
自2021年起,特斯拉已不再參加中國車展,原因包括曾有不滿顧客現場抗議。相比中國競爭對手,特斯拉推出新車或改款的速度也較慢。
本週亮相的多款Model Y競爭對手在電池充電速度、輔助駕駛及車內娛樂系統方面均更為先進,且價格更低,如小鵬G6及極氪E6。
部分分析師原本預期小米將在上海車展推出備受期待的YU7跨界車,這款車被視為對Model Y的最大威脅,但小米最終僅展示現有的SU7及SU7 Ultra,且無記者會,未解釋原因,亦未回應置評。
獨立汽車分析師雷星指出,這些新款中國電動跨界車是「Model Y殺手」。
他形容:「對特斯拉最暢銷車型來說,是一場巨浪般的壓力。不是只有一款車能擊敗Model Y,而是12、13款。」
—
評論與啟示:
這場上海車展不僅是新車發布的舞台,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力的集中展示。比亞迪和吉利等本土巨頭憑藉規模效益和技術創新,不斷壓低成本並推動輔助駕駛技術普及,挑戰外資品牌的市場主導地位。政府加強監管,既是保障消費者安全,也是促使行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份額的下滑,反映了本土競爭者快速崛起與消費者對性價比和技術成熟度的更高要求。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策略似乎相對保守,缺乏快速迭代和積極參展,可能削弱其品牌影響力。
中國車企在駕駛輔助系統上的「降維打擊」策略,既展現了中國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優勢,也反映出中國市場對智能化技術的審慎態度。未來,如何在創新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所有車企必須面對的課題。
此外,華為與奇瑞的合作及劉亦菲等名人代言,顯示科技與娛樂元素愈來愈緊密結合汽車產業,這或將成為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
總括來說,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正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車企競爭焦點也從簡單價格戰,升級為技術創新與品牌信任的博弈,這對全球汽車工業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香港消費者及業界應密切關注這場技術與市場的變革浪潮,抓緊機遇,迎接未來出行新時代。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