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商開始感受到關稅痛苦,集裝箱堆積如山
中國出口商因美國訂單減少而努力尋找國內買家,原因是貿易戰持續升級。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台上,出口商開始加入國內直銷直播市場,試圖出售原本為外國客戶準備的產品。一些工廠已經減慢或停止生產。
中國的一些電商巨頭推出計劃,幫助出口商轉向國內市場,但有專家表示,中國的國內消費者無法填補這一空缺。
如果貿易戰持續下去,美國的中國事務評論員王赫告訴《大紀元時報》,“對中國經濟的損害將遠大於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4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大多數中國產品的互惠關稅率提高到125%。白宮於4月15日發布的事實表指出,最新的增加意味著一些中國產品現在面臨高達245%的美國關稅。該比率包括特朗普之前宣布的20%關稅,以及拜登政府期間實施的最高達100%的301條款關稅。
北京於4月11日報復,將美國進口產品的關稅從84%提高到125%。
根據中國財經刊物《財新》的報導,截止到4月10日,上海港口幾乎沒有前往美國的集裝箱船,而未能在截止日期前出港的集裝箱則被擱置。
運輸減少
女性時尚品牌Geling的老闆馬林海於4月11日在深圳的一個集裝箱場開始直播。在截至4月22日的短視頻中,馬和他的員工表示,公司在集裝箱場有10個集裝箱的服裝滯留,每天的存儲費用高達數千元。馬表示,他正在以八折清理庫存。
在小紅書或Rednote的應用上,數十名賣家直播展示為美國客戶生產的商品,由於美國關稅高企,他們無法再出售。
在一個直播中,使用者“丁丁雲外貿倉庫”試圖出售包括電飯煲在內的小家電,告訴觀眾:“美國違約了。沒有更多的運輸!所有商品都以九折出售!”
在另一個視頻中,使用者“木子有好貨”在周圍是標有“貿易中轉集裝箱”的箱子中兜售家電,並表示公司因無法發往美國的訂單而沒有更多的倉庫空間。
海事研究諮詢公司Drewry表示,3月和4月在跨太平洋、跨大西洋及亞洲-北歐和地中海航線上的取消航次數量已上升至198次,而去年同期為135次。
這一增長是由亞洲-北美西海岸和跨大西洋航線上的取消航次驅動的,這是由於進口商在關稅不確定性下的猶豫不決。
在其最新的取消航次追蹤器的每週分析中,Drewry表示預計這些數字將上升,“主要是在跨太平洋東行航線上。”
“預訂取消繼續攀升,某些船隻可能會在5月從中國出發時留有大量空間,”報告稱。“美中關稅的不確定性持續使貨主們爭相抵消上升的成本,導致許多人取消運輸或在原點停止貨物。”
4月20日,中國的華泰期貨在其每週航運報告中表示,它追踪了8艘從美國航線改道至歐洲的船隻,並建議投資者關注是否有更多船隻改變航線。
美國經濟學家黃大衛告訴《大紀元時報》,運輸的減少是中國出口驅動型經濟的一個警告信號。
“如果港口吞吐量下降,表明資本和貨物的流動已被打破。這不僅僅是物流的調整,”他說。
關鍵是“貨主和買家的不可預測的沉沒成本,”他說。“中小企業無法接單或運送產品。出口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
生產停滯
一些中國工人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抱怨被停工,甚至發布了他們公司的通知。
在一封日期為3月31日的信件中,服裝廠的員工被告知以最低工資休息兩周,生產的恢復取決於是否收到任何訂單。另一封日期為2月10日的信件則表示,電子產品製造商的員工將被停工至5月10日,因為公司沒有訂單。
《大紀元時報》尚未能聯繫到這些公司以獲取更多信息。
4月17日,一名中國紡織廠的主管告訴《大紀元時報》的一名假裝成感興趣方的記者,他的工廠已經失去了大約一半的訂單,員工的工資也減半。
這位在工廠工作了三十多年的主管表示,工廠的大部分產品是通過越南出口到美國的,最近的日常生產量從80公噸減少到30至40公噸。
“我們曾經滿負荷生產。現在我們必須每隔一天休息,”他說。
工廠還向日本、歐盟和南美出口,他說,但“現在經濟環境不佳,大家都停止購買。”
“全世界都擔心貿易戰。他們都停止了消費,”他說。
“我們現在能夠維持運營;我們將看看形勢如何演變。我知道很多公司已經停止生產並停止支付工資。…我們的工廠還沒有裁員,我們都在堅持。如果我們賺不到錢,遲早我們將不得不離開。”
轉向國內市場
台灣經濟學家黃志明表示,如果貿易戰持續升級,更多供應鏈可能會離開中國。
如果是這樣,中國的經濟將“繼續出血”,除非其國內需求能夠補償,他告訴《大紀元時報》。但他認為短期內不可能。
黃指出,隨著失業率上升,國內需求也將受到影響。
十多家中國零售巨頭宣布了減輕出口商壓力的措施。
京東承諾在未來一年內至少花費2000億元(274億美元)購買出口商的商品。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也推出了一條“綠色通道”以簡化出口商在其平台上向國內市場銷售的過程。
廣州的一家商業諮詢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楊向紅表示,出口商將無法競爭,因為企業已經在國內市場上陷入價格戰。
“出口產品的高品質與國內市場不太兼容。大多數國內消費者對價格最敏感,”他在4月14日的微博帖子中寫道。他補充說,新競爭者的湧入將加劇價格戰。
洛亞和路透社為本報告做出了貢獻。
這篇文章突顯了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影響,尤其是對中國出口商的影響。高關稅的壓力迫使許多企業重新考慮其市場策略,並尋求國內消費者的支持。然而,這種轉型並非易事,因為國內市場的競爭激烈且價格敏感。這種情況反映了全球化中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特別是在貿易政策的快速變化中。我們需要關注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在供應鏈和全球貿易格局可能發生的變化。這場貿易戰的長期影響可能會引發更廣泛的經濟和政治後果,值得我們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