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押注後關稅時代的贏家——不是中國或美國
新興市場在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中陷入兩難境地,似乎被迫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然而,還有另一種選擇:支持自己。
馬來西亞前國際貿易和工業部副部長翁建明告訴CNBC:「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必須與美國談判,以達成某種軟著陸方案。但同時,這並不妨礙我們與其他國家合作——不是要對抗美國,而是為了自身利益。」
東南亞在全球貿易戰升級中特別脆弱。高盛削減了對亞洲新興市場的增長預測,稱較小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最容易受到關稅動盪的影響。
高盛將2025年越南的GDP增長預測下調至5.3%,顯著低於其引用的6.5%的共識預期。該銀行預計馬來西亞明年將增長3.8%(相比4.7%),泰國將增長1.5%(相比2.7%)。
東南亞國家是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自稱的「解放日」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他們將面臨高達49%的關稅,這是90天臨時減少至10%後的所有國家(除中國外)的關稅。
這意味著該地區面臨著艱難的平衡,因為美國並不是其唯一的戰略夥伴——中國在許多新興亞洲經濟體的中期增長和發展目標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早些時候訪問了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努力將北京推廣為穩定的支柱,並加強與該地區的聯繫。他還呼籲全球南方「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這似乎正在發生。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UNCTAD)秘書長Rebeca Grynspan本月在CNBC的Squawk Box上表示,區域內貿易正在增長。
「我們從去年得到的一個有趣指標是,南南貿易已經比北北貿易增長得更快。」她說。「因此,由於美國的新貿易政策,南南貿易的加速,我認為將會帶來新的活力。」
馬來西亞總理兼東盟輪值主席安華·易卜拉欣在四月初的東盟投資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也表達了這一觀點,呼籲增加貿易和加強區域經濟整合。
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儘管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但據OCBC銀行的經濟學家Lavanya Venkateswaran稱,新興經濟體預計將嘗試不同的方法,以減輕美國關稅的影響。
「在短期內,當局將不得不利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為受影響的經濟部門提供反周期支持。中期來看,當局理解需要多樣化貿易和投資夥伴。」她說。
她補充說,所謂的「中國+1」策略在中期內仍然有效。許多出口導向型東南亞經濟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是這一策略的主要受益者,因為公司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該地區。
例如,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柬埔寨,2018年柬埔寨商品和服務的出口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5.5%,在特朗普首次對中國徵收關稅之前——到2023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66.9%。
Pantheon Macroeconomics的首席新興亞洲經濟學家Miguel Chanco同意,表示這些新興市場在長期內比中國更具吸引力,作為出口製造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關稅並未消除新興亞洲除中國外經濟體的勞動成本競爭力(相對於中國),這將在長期內仍然是跨國公司的重要賣點。」他在給CNBC的電子郵件中說。「新的供應鏈不會一夜之間建立。」
編輯評論
這篇文章揭示了東南亞新興市場在全球貿易戰中的困境,以及它們如何在不依賴中美之間的選擇時尋求自身的發展。這種自我支持和區域合作的策略,尤其是在面對外部壓力時,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南南貿易的增長,東南亞國家將有機會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經濟獨立性和韌性。然而,這些國家也必須謹慎地平衡與中美的關係,以確保不會因過度依賴某一方而受到影響。這種策略的成功將取決於它們如何有效地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和機會,同時保持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良好關係。這是值得關注的動態,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塑造全球貿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