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中國終於開始談判,為什麼現在?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爭似乎有所緩和,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將在瑞士開始談判。雙方的高級貿易官員將於星期六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於一月對中國實施關稅後,首次舉行高級別會議。
北京立即進行反擊,雙方展開激烈的對峙,互相對對方商品徵收關稅。目前,關稅稅率已高達125%,部分中國進口商品到美國的關稅甚至高達245%。
過去幾周,雙方不斷進行強硬且激烈的言辭攻擊,試圖讓對方顯得更迫切。但這周末,雙方將在談判桌上相對而坐。
那麼,為什麼現在開始談判?
挽回面子
儘管雙方已經進行了多輪相互報復的關稅措施,但雙方都發出信號,表明他們希望打破僵局。然而,誰也不願意被視為首先妥協。
新加坡ISEAS-尤索夫·伊沙克研究院的高級訪問學者和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斯蒂芬·奧爾森(Stephen Olson)表示:「雙方都不願意表現出退縮的樣子。談判現在舉行,是因為雙方都認為可以在不顯得向對方妥協的情況下繼續推進。」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周三強調,談判是應美國的要求舉行的。中國商務部則表示,這是為了響應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呼聲。
然而,特朗普政府聲稱,中國官員「非常希望開展業務」,因為「他們的經濟正在崩潰」。
特朗普在白宮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他們說我們主動發起談判?我想他們應該回去研究自己的檔案。」
習近平在莫斯科與普京會面
但隨著談判臨近,特朗普的態度趨於外交辭令:「我們都可以玩遊戲。誰先打電話,誰沒打電話,都無所謂。」他告訴記者,「重要的是談判桌上會發生什麼。」
時機對北京來說也很重要,因為習近平正在莫斯科與普京會面。習近平周五參加了莫斯科的勝利日閱兵式,以紀念二戰勝利80周年。
習近平與全球南方領導人站在一起,這提醒特朗普政府,中國不僅有其他貿易選擇,還在樹立自己作為替代全球領導者的形象。
這讓北京在談判桌上展現實力。
壓力之下
特朗普堅持認為,關稅將使美國更強大,而北京則誓言要「戰鬥到底」——但事實是,關稅正在傷害雙方。
根據政府數據,中國的工廠產出受到影響。四月份,中國的製造業活動下降到2023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本周的一項調查顯示,服務業活動已降至七個月來最低水平。
英國廣播公司發現,中國出口商因嚴厲的關稅而陷入困境,庫存積壓在倉庫里,同時他們也在尋找美國以外的市場。
「我認為中國意識到達成協議比不達成協議更好」,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院教授伯特·霍夫曼(Bert Hofman)說。「所以他們採取了務實的態度,說『好吧,我們需要開展談判』。」
因此,在中國的五一假期結束後,北京官員決定是時候談判了。
另一方面,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導致美國經濟三年來首次收縮。
長期依賴中國商品的行業尤其擔憂。一位洛杉磯玩具公司老板告訴英國廣播公司,他們擔心供應鏈「徹底崩潰」。
中國義烏市是全球最大的批發市場,中國去年向美國出口了價值100億美元的玩具
特朗普自己也承認,美國消費者將感受到關稅的衝擊。
他本月在內閣會議上說,美國兒童可能會「只有兩個娃娃,而不是30個娃娃」,而且「這兩個娃娃的價格可能會比平常貴幾美元」。
特朗普的支持率也因通脹和可能的經濟衰退的擔憂而下滑,超過60%的美國人認為他過度關注關稅。
雙方都感到壓力,需要向越來越緊張的市場、企業和國內選民提供一些保證。
奧爾森說:「在日內瓦舉行的幾天談判將起到這種作用。」
未來會怎樣?
雖然談判引發了樂觀情緒,但達成協議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霍夫曼說,談判主要是「溝通交流」,如果進展順利,可能會「制定未來談判的議程」。
預計談判將持續數月,就像特朗普第一屆任期時一樣。
在近兩年的相互報復性關稅後,美中於2020年初簽署了「第一階段」協議,暫停或降低部分關稅。但即使如此,也沒有涉及中國政府對關鍵行業的補貼或廢除剩餘關稅等更棘手的問題。
許多問題在拜登總統任期內仍然存在,特朗普最新的關稅更是雪上加霜。
這次談判可能會出現「升級版的第一階段協議」,奧爾森說,這將超出之前的協議,試圖解決雙方分歧。
但專家警告說,這些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
奧爾森補充說:「困擾美中貿易關係的系統性摩擦不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日內瓦談判只會產生關於『坦率對話』和願意繼續談判的陳詞濫調聲明。」
作為一名記者和編輯,我認為這篇文章揭示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爭出現緩和跡象,但雙方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需要達成協議。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正在感受到關稅的衝擊,而中國經濟也受到影響。雙方都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以解決貿易爭端。
然而,雙方歷史性的分歧和複雜的貿易關係使得達成協議變得困難。未來幾天的談判可能只是漫長過程中的一個開始,雙方需要進行更多的溝通和妥協。
貿易戰爭的影響不僅限於美國和中國,還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雙方達成協議對於穩定全球經濟和促進貿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但無論結果如何,這篇文章都提醒我們,美中貿易關係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雙方需要繼續溝通和談判,以找到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