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心智哲學:思想交匯的旅程》

Ai

女性主義心智哲學

編輯:Keya Maitra 和 Jennifer McWeeny,《女性主義心智哲學》,牛津大學出版社,2022年,396頁,$46.99(平裝),ISBN 9780190867621。

評論者:Marianne Janack,漢密爾頓學院

最近,我所在的系進行了一次外部評估,評審建議我們開設一門女性主義哲學的課程。對於這個建議,我感到有些困惑。畢竟,我們系的大多數成員在倫理學、批判性思維、環境哲學、自我、語言哲學、科學哲學、種族理論、認識論、存在主義、人性、社會與政治理論以及心智哲學等課程中,都包含了女性主義的作品。我們大多數人認為,女性主義的研究對這些哲學子領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這本身就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將女性主義哲學視為一個獨立的領域,涵蓋哲學史、社會與政治理論、心智哲學、認識論、倫理學等?還是應該將女性主義的工作理解為在每個“傳統”哲學子領域之下進行的?

我認為這本書試圖將女性主義哲學與女性主義心智與身體哲學結合在一起;編輯們將其理解為一場對話。其中一些文章(特別是書中重印的一些經典作品)是專注於心智與身體理論的女性主義哲學;而其他則針對傳統心智哲學子領域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女性主義的答案或重新框架。

該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心智與性別&種族&;自我與自我;自然主義與規範性;身體與心智;記憶與情感。雖然第二至第五部分的標題對於任何接觸過心智哲學的人來說都很熟悉,但第一部分——心智與性別&種族&——則需要一些解釋。編輯們解釋說,“性別&種族&”這個新詞是指不同社會身份如何由各種混合類別構成。“性別&種族&”是討論社會地位時所用的分析類別的代表,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突顯“心智”問題是關於特定情境下的心智。

這本書被框架為女性主義理論(不僅包括性別/性,還包括國籍、種族、階級——即性別&種族&)與心智哲學之間的對話,其一個顯著優點是,它實際上是一個旨在促進對話的合集。這不是一本旨在顯示心智哲學中傳統問題是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作品,也不是一本從那些傳統問題和問題出發,將其“應用”到女性主義關注和問題上的作品。而是,這些文章交織了女性主義理論與心智哲學——不過對於這本書的讀者來說,想要從中受益,他們必須足夠了解這兩個領域,以便跟上這場對話。

在我被要求評審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在一門名為“身體與心智”的高年級研討課中使用了這本書。我們的低年級課程包括心智哲學、女性主義哲學和科學哲學,旨在為這門課做好準備;這門課與神經科學有交叉。我通常在這門課中專注於現象學傳統和女性主義對身體的討論。實質上,這門課是針對高年級哲學學生或擁有堅實哲學背景的神經科學學生,專注於身體哲學和心智哲學。

我選用了《女性主義心智哲學》中的文章來補充我們對梅洛-龐蒂、身體哲學和新物質主義的閱讀。雖然對於這部作品來說,對現象學或女性主義關於身體和心智的討論並不是必備背景,但我發現這本書特別適合那些明確探討這些傳統中出現的身體與心智問題的課程。當然,也有一些文章探討了心智哲學中的標準分析問題——圖靈測試、物理主義、第一人稱視角和個人身份理論——但這本合集的優點在於它也對那些對心智和身體問題感興趣且熟悉相關文獻的人發聲,這些文獻涉及到行動主義、現象學、心理學和心理狀態的社會背景。

該書包括了經典作品和新文章;其中有一些女性主義理論和心智哲學領域的重要人物的作品(例如,Lynne Rudder Baker、Susan Brison、Judith Butler、E. Díaz-León、Susan James、Maria Lugones、Diana Tietjens Meyers、Jennifer Radden 和 Naomi Scheman)以及一些年輕的新聲音。將新舊文章結合在一起,為讀者提供了一種重新閱讀經典作品的新方式,也顯示了這些經典作品之後的對話如何繼續進行。新舊“聲音”的結合幫助讀者將已知的知識與新的思考方式相連接,對於那些認為自己已經了解這些內容的“老”讀者來說,這是一種啟發。

雖然我無法總結該書中的每篇文章,但我會簡要介紹幾篇我認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Keya Maitra 的文章探討外部主義、心理內容與女性主義理論,結合了對外部主義(Hilary Putnam、Tyler Burge)和目的語義學(Ruth Millikan)的經典討論,以及José Jorge Mendoza對“白性”一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研究。這場對話展示了這些經典解決方案所缺失的部分,以及如何將其作為建設材料。該文章表明,心理內容必須在實踐、歷史和知識者的目標背景下理解——意義“並不在頭腦中”,但外部主義者為解釋心理內容和意義而轉向的世界並不像雙胞胎地球和“關節炎”這一術語的正確應用所暗示的那樣簡單。Maitra展示了這些有關心理內容的理論如何通過關注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或思想實驗的文獻而被延展和隨後修改。

Diana Tietjens Meyers 的文章探討了行動與被動的問題,回應了女性主義者挑戰自我觀念中行動優先的嘗試。正如Meyers所指出的,這些嘗試源於早期女性主義批評,強調了被動/主動的性別層級及其對人物觀念的性別化影響,進而優先考慮行動。然而,Meyers並不認同將脆弱性、被動性或卑賤性置於人物觀念中心的論點。她的文章(與1997年她自己編輯的《女性主義重新思考自我》形成良好補充)主張以情境性來重新框架行動的辯論(這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福柯式的方式,而不是美國和英國自由討論中主動/被動的二分法)。

E. Díaz-León 討論了我們如何理解性取向,以及各種此類理論的優缺點。他們主張一種處置性性取向的解釋,並將性慾框架為既是命題的也是處置性的。

還有幾篇文章討論了泛心論、新物質主義和中性一元論:Paula Droege 的關於物質主義的文章;Jennifer McWeeny 的有關心理狀態(或心智)歸屬的文章;Iva Apostova 的記憶文章。McWeeny 和 Apostova 都借鑒了伯特蘭·羅素對心智的研究,這在女性主義討論中可能是我所見過的對羅素的最多關注(我注意到他們都基於羅素的工作來討論泛心論和一元論在女性主義心智討論中的問題)。McWeeny 將新物質主義框架為一種泛心論,儘管我不禁想知道為什麼一些理論家(例如Karen Barad 和 Jane Bennett)將他們的工作定義為新物質主義,而不是泛心論。這可能僅僅是重點的不同——例如,Barad 和 Bennett 似乎主要想用新物質主義來探討物質如何行動,從而顯示人類對物質的研究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內部互動”,而不是對已存在事實的再現。這些新物質主義形式與泛心論之間似乎存在某種家族相似性,但我希望在某處能有更全面的討論,探討泛心論和新物質主義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當然,書籍有頁數限制,而這樣的文章可能會意味著需要刪除另一篇文章。在這種情況下,我不確定我會犧牲什麼。

人生短暫,能讀的書有限。如果有人對“交叉性”、“心理內容”或“行動主義”等術語感到厭倦,或認為圖靈測試或具身認知的概念無趣,那麼他們可能不會對這本書感興趣。但對於那些已經參與這些對話或對這些術語感到相對舒適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個金礦。它包括新文章和舊經典,顯示了專注於具身性的工作如何豐富並回應看似“永恆”的哲學問題。這本書不僅僅是女性主義哲學,也不僅僅是心智哲學——它是這些領域之間的真正對話,我猜它將被視為女性主義心智哲學子領域中最重要的合集之一。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