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巨頭如何在「落後一代」下重新定義AI競爭
華為CEO公開承認晶片落後 但強調架構創新可彌補差距
經過一段時間的低調,華為CEO任正非終於公開承認:華為自家晶片的技術確實比美國對手大約落後一代。不過,他在2025年6月接受《人民日報》訪問時,卻揭示了一套即使在技術受限下,仍可能重塑全球AI格局的高明策略。
華為的另類突圍方法
任正非最具突破性的,不是承認自身劣勢,而是提出一套「補短板」的哲學。他表示:「我們用數學補充物理,用非摩爾定律補充摩爾定律,用集群計算補充單晶片,效果都能達到實用條件。」這種策略,着重於架構創新,而非單純追求晶片性能。
這種思路已經初見成效。華為於2025年4月推出AI CloudMatrix 384系統,將384顆Ascend 910C晶片連接起來,行業分析認為其在特定指標上甚至可超越Nvidia的GB200 NVL72系統,雖然單顆晶片性能不及對手,但集群效能卻能補足短板。
每年250億美元研發投入
華為每年投放1,800億元人民幣(約250億美元)於研發,其中三分之一用於理論研究,其餘則用於產品開發。這種龐大投入,反映華為着眼於長遠競爭而非只顧短期利益。
任正非特別強調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我們追不上美國。」這說明華為並非單純模仿,而是希望建立自己的基礎能力。
美國的回應與全球影響
任正非公開發言的時機,正值美中科技角力升溫之際。特朗普政府最新指引明言:「全球任何地方使用華為Ascend晶片都違反美國出口管制」,美國商務部警告違規可觸發刑事責任。
美國針對華為三款Ascend晶片(910B、910C、910D),指它們很可能含有美國技術。資深出口管制律師Kevin Wolf解釋:「這不是新規定,而是公開確認,只要任何人任何地方使用華為設計的高級運算晶片,就違反出口管制。」這種禁令不僅阻止出口,更試圖將華為AI生態系孤立於全球。
美國商務部指這些晶片「很可能是使用美國軟件或技術設計,或用美國技術生產的半導體設備製造,或兩者兼有。」
市場現實:集群方案的代價
華為的集群方案雖然有效,但也有代價。公司已開始向中國客戶交付AI晶片「集群」,聲稱在總運算力和記憶體等關鍵指標上超越Nvidia同類產品。然而,這些系統需大量910C晶片合作,單顆性能仍遜於Nvidia最新產品,但整體集群效能卻可勝出。
行業分析指出,華為CloudMatrix系統靠「堆數量」達到競爭力,耗電量約為Nvidia系統的四倍。這種方案適合部分應用,但長遠而言,能源消耗和營運成本是隱憂。
華為2025年目標出貨70萬顆Ascend晶片,並「自建先進半導體生產線,以應對中國市場對Nvidia產品受限後的訂單激增」。華為專注國內市場,成為這波創新的肥沃土壤。
華為的下一步:複合半導體與未來佈局
任正非提及複合半導體(以多種元素組成的晶片),暗示華為正在尋找規避出口管制、突破現有限制的新技術路線。這種投資吻合全球AI專用架構的潮流,華為或正為未來技術周期預作部署,而非單純追趕。
戰略謙遜還是話術?
任正非又說:「美國誇大了華為的成就,華為沒那麼厲害,我們要努力達到他們的評價。」這句話既可能是真誠謙遜,也可能是精心設計的戰略傳訊,既減輕外部壓力,又維持內部士氣。
這與美方對華為進步速度的擔憂形成強烈對比。連Nvidia CEO黃仁勳也承認華為是「全球最強的科技公司之一」,顯示華為的威脅遠超任正非的低調說法。
政策矛盾與戰略複雜性
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暴露出美國政策的矛盾:一方面警告全球禁用華為晶片,另一方面卻在同日撤銷拜登時代限制AI晶片出口的「AI擴散規則」,嫌其過於繁瑣。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宣布華為禁令當天,卻在沙特阿拉伯簽下新AI公司Humain的大單,將用數十萬顆Nvidia晶片建設基建。消息人士指,這些海灣地區交易規模之大,連特朗普政府高層都感震驚,擔心AI基建外移,對沙特、阿聯酋與北京的合作視而不見。
全球AI競爭的新啟示
華為以數學優化、集群運算彌補單晶片不足,或將開創AI硬件發展新範式。若策略成功,將證明技術領先不只靠單一元件,而是整體系統創新與架構突破。
對整個科技界而言,華為的進步也說明,出口管制雖有效限制尖端技術流通,但同時亦可能逼出逆境創新。華為專注基礎研究和另類方法,或會帶來全行業受益的突破。
可持續性與創新:華為的未來之路
面對中美科技對峙,華為的策略堪稱逆境創新的經典案例。公司既坦誠技術差距,同時又以系統級創新展現競爭力,反映其對長遠競爭的成熟態度。
華為集群方案和複合半導體投資的成敗,將決定其能否保持競爭力,還是會被全球科技領導圈邊緣化。美國擔心「中國國家冠軍很快會在中外市場銷售能與Nvidia等美國公司競爭的AI處理器」,說明這場對決已超越市場份額,關乎全球科技主導權。
隨著中美貿易談判將科技限制列為重點,地緣政治將深刻影響華為的技術路線。美國一邊限制華為,一邊又與與北京合作的國家達成大規模芯片交易,突顯全球科技競爭的極端複雜性。
任正非這次罕有公開發言,是全球半導體競爭的分水嶺。他揭示了當技術領袖面對前所未有挑戰時,既有現實限制,也有創新機遇。華為用數學補物理的做法,能否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將是未來AI硬件競爭的關鍵命題。
編輯評論:華為的逆境創新與全球科技權力博弈
華為這次的「坦誠」與「創新」策略,表面上是危機公關,實則是中國科技產業在全球高壓下自我蛻變的縮影。美國的技術封鎖本意是壓制中國,卻無意間成為推動中國自主創新的催化劑。華為以「數學補物理」和「集群補單芯」的思路,既是對技術瓶頸的妥協,也是對傳統摩爾定律的挑戰。
然而,這種「堆數量」的方式,能否長遠維持競爭力?能源消耗、運營成本、以及全球供應鏈的地緣政治風險,都是華為必須解決的難題。同時,美國一邊高調封鎖華為,一邊卻容許盟友大量採購Nvidia芯片,這種政策矛盾,反映出全球科技治理的現實與無奈。
從香港的角度觀察,這場AI硬件大戰不僅是中美科技的競賽,更是全球產業鏈重塑、資本流向和創新模式轉變的預演。未來,真正能決定勝負的,未必是單一技術突破,而是誰能在限制下找到「系統性創新」的生存之道。華為的故事,正是這個時代最具啟發性的案例。